天刚亮匆忙吃完一碗清汤面揣着灌满茶水的保温杯扛上锄头与老伴寒暄了几句老吴出了门和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
老吴名叫吴华清,今年65岁,是陡山乡大兴村村民。家里种了几亩水稻,还是村里有名的手艺人——70年代起,老吴就因为会电焊、安装门窗的手艺活,在村里相当吃香。照理说,这样的小日子过得也还算温馨,但意外总是突如其来。
2007年
老吴的老伴突发疾病到武汉确诊为心率失常及脑卒中,清贫的老吴根本无力承担10万元的手术费,不得已选择了保守治疗,随着老伴的医药费逐渐累积,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入不敷出。
2016年
老伴再次脑梗住院,老吴东拼西凑了10多万元手术费,及时手术,老伴这才脱离了险境。可手术是成功了,但药却停不了,老吴又患有哮喘,干不了过重的活计,眼看欠钱的账单一年比一年厚,老吴也一天比一天瘦。乡亲们也跟着犯愁:“老吴啥时候才能还清欠债?”
2017年
老吴被识别为贫困户,陡山乡乡政府及时为老吴家办理了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慢性病症等,缓解了全家人的窘境。乡里为贫困户增设了生态公益管护岗位后,老吴成为了村里的护林员,巡山防火、修剪枯枝、美化村貌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
“我有手有脚,哪能等着靠别人帮我脱贫?”拒绝“等靠要”的老吴到处寻找着致富门路。“你家地里不是还种了红叶石楠,卖了也能赚钱啊。”村里党支部书记骆新民无意中的一句话,让老吴定下了多种树的目标。
没有启动资金,骆新民帮忙老吴协调来5万元无息小额扶贫贷款;不懂技术,乡农技中心专家手把手教他病虫害防治方法,老吴自己也多次到其他苗木基地参观学习;没有销售渠道,村里的干部千方百计帮他找销路……
有了启动资金,老吴说干就干,立马拖回了一车种苗开始了自己的苗木事业。“种苗娇嫩,还不肯长,有的时候园子里的野草都比苗高,又不能打药,只能自己多干两个小时,一点点人工除草。”除了刮风下雨,老吴从不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悉心照料着苗圃里的每一株苗木。
“苗木种得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干。”老吴告诉记者,现在苗木市场基本饱和了,不像前些年那么好卖,村干部们就借助自己的渠道帮老吴联系销路,现在,老吴的苗木都卖到了河南。
种得好、卖得出,老吴的路越走越顺,苗圃基地也逐年扩大,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老吴首先想到了村里的其他贫困户。除草、栽苗、施肥、卖树,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人手,他把村里其他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请到自己家里的苗圃来帮忙,最繁忙的时候有30多人在基地务工。老吴打开简陋但清晰的账本,里面写着,2019年仅劳务成本支出就有三四万元。
如今,老吴利用大兴村的荒山荒地种植了苗木20余亩,桂花树、香樟树、红叶石楠、桃树、香泡树等多种苗木,年收入达到了7万元。
收入逐年提高,脱贫摘帽后的老吴仍是一心想着扩大种植规模,老吴的苗木种植也越来越红火,家里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老吴说,“现在趁着我身体还扎实,多给大家做点事,过两年干不动了,我就跟两个孙子一起过我们的小康生活去。”
作者:宁冬菊 冯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