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周巷:标准化肉牛养殖 让产业振兴“牛”起来

01-22 17:46   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依托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孝昌县周巷镇燎原村返乡创业人士刘红方因地制宜利用生态资源,靠着养牛发展“牛经济”,成了一名“新农人”,反哺着他眷恋和热爱的乡村。

“我们的牛都是从蒙古引进过来的,现在我们搞的是床场一体化,下面全部硬化了,都是零排放零污染的。”在这座依山而建的现代标准化肉牛养殖厂,牛舍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正吃着草料,养殖大户刘红方正带着几位特地从武汉过来买牛肉的客人参观牛舍。

“这个牛场我也是第一次来,而且是慕名而来的。 听说这里养的牛全部都是吃草的,没有加激素,没有加添加剂,所以我从武汉专门到这里来买牛肉。”武汉市民崔健生说。

“这里牛肉的确是好,牛场里面都很干净,之前是朋友给我带的牛肉,现在我是亲自来看一看,感觉特别好。”武汉市民鮑旭艳说。

刘红方是孝昌县周巷镇燎原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经营着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后来,他回老家过年时看到村里有很多荒山和荒地,便回到村里投身农业,开办了一家养牛场。

“因为小时候一直在农村,大家的关系和情怀还是比较深的,所以决定搞一些产业,能够和农民朋友,和我们的亲人一起发展。通过反复的思考、学习,决定搞肉牛产业,因为肉牛产业是循环经济。”刘红方说。

绿树环抱,环境宜人。牛棚内干净整洁,丝毫闻不到刺鼻的味道。刘红方说,牛舍积极推行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以玉米秸秆、稻草作为肉牛食材主要原料,并创新技术,将牛的粪便制成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我们目前搞的是床场一体化技术,下面全部硬化,在牛场上垫废弃的谷壳、锯木,还有一些废弃的菜籽梗等等,牛粪跟垫料之间时间长了能进行发酵,一般的半年或者一年时间,我们把牛粪直接返田,这时它已经发酵成了有机肥,循环利用。”刘红方说。

刘红方的肉牛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00亩,一期建设面积60000余平方米,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基地建有标准养殖大棚、屠宰加工车间以及冷藏冷冻间等设施设备,并配有环保链条生产模式,目前育有优质西门塔尔肉牛300余头,年产值1000余万元。

“我们一期建了两个标准化的牛舍,规模是300头,有干草棚、青贮池、搅拌间、生活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全部都是按标准化建设的。现在已经有几个固定的销售渠道,走的是从农场直接到餐桌的路线,武汉是我们的主要市场。”刘红方说。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牛需要的食物逐渐增加,刘红方帮助周边的乡亲们将之前荒芜的田地重新开垦,种上高粱、玉米、稻谷、小麦等农作物,再将收割之后的秸秆回收喂牛,由于吃得健康,住得舒适,这些西门塔尔牛个个身体健壮,产出的牛肉品质非常好。

“我是特地从武汉过来的,之前听朋友介绍吃过一次,今天我们亲自来看一看。他的牛场很环保,而且这个牛肉的质感特别好,很新鲜,所以我们买了还想买。我们这是买了1000块钱的,回去带给更多的朋友吃。”武汉市民鮑旭艳说。

“通过这几年的经营,现在信任我们的顾客越来越多,牛肉销量也越来越大,下一个目标是继续把规模扩大,和村民一起共同养牛,共同致富。”刘红方说。

刘红方养牛的“牛”方法不仅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也实现了带富一方,接下来,他计划将基地继续扩大到1000头的养殖规模,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养殖。同时,刘红方还打算传授相关的养殖技术,带动周边的养殖户们抱团发展,让肉牛养殖产业在乡村振兴阶段“犇”出新路子,群众致富增收“牛”起来。

记者:王虹 康洪洲

编辑:李莎莎  丁珂

终审:高玉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