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山沉寂百余年,沧桑过后是春天。
规划指引幸福路,白鹤邀来八路仙。
凝心聚力谋发展,心底无私天地宽。
待到桃红柳绿时,陶公醉倒樊家湾。
——这是磨山村村民自发写的一首诗
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
引导和努力下
磨山的石艺文化,活了!
磨山的红色旅游,火了!
磨山的村民,笑了!
磨山村是孝昌县王店镇1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有4个自然湾,379户134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60人,2019年底整村脱贫出列。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队驻村以来,针对该村历史悠久的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帮扶举措,坚持克难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磨山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聚焦文化挖掘抓规划
磨山村是一个有着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既有玉皇阁、南华寺、春水塘、仙姑洞、中城、北城、南城和打儿窝八大遗址,又有汉武帝鞭山塞海、楚蒙谷出家和朱元璋母子避难的动人故事。如何让这里重焕荣光,充满活力?
传承农耕文化
工作队通过走访全村所有村湾和村民,实地堪测,结合磨山特色,围绕“群众为本、生态为基、产业为要、文化为魂”理念,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烙印,突出农耕文化元素,科学编制《磨山村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乡村旅游。
弘扬红色文化
围绕“中原突围第一枪”在磨山打响的历史印记,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磨山”,建成中原突围纪念馆、中原突围纪念广场和磨山旅游栈道。
挖掘传统文化
根据村石器匠人手艺精湛、石器丰富等特点,发掘石艺文化,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村史馆、农耕馆、石艺馆、生活馆。结合历史传说,打造“故事磨山”,建成连心桥、春水塘、望仙亭、仙姑洞等。
近年来,磨山村被县委、县政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举办红色教育100多场次,接待游客数万人。
聚焦产业发展拔穷根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脱贫致富,产业是支撑。如何破解村民抛荒地和土地闲置弃种的问题,发展产业促增收?
盘活闲置资源
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研究,确定“合作社+农户+招商”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盘活闲置资源。目前,已集中流转闲置土地700余亩,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500万元。
积极壮大产业
先后引进汉川汈汊湖水产养殖专业户发展稻虾、稻鱼养殖320余亩,引导在外“四有人士”“种养殖能人”5人回村创业,种植脐橙400亩、黄桃30亩,养蜂60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强化利益联结
通过“合作社+土地+农户”利益分红模式,链接26户贫困户,带动30多户贫困户就业,年均累计分红土地流转资金36万元,发放劳动报酬20万元,户均增收5000余元,贫困户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聚焦环境整治创示范
面对破旧的石头房子,如何改善人居环境,消灭“眼球上的贫困”?
支部发动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工作队突出决策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管理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党员带动、乡贤推动、上下联动、政策驱动”工作新模式,发挥合作社资源整合优势,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党员带动
由于村民“宁可荒山,不可失业”的思想一时难以根除,导致破旧房屋拆除工作进展缓慢,建设规划迟迟不能落地。如何统一思想,加快拆迁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党支部和工作队反复听取党员意见,提出书记带头,党员跟进,最终带动村民拆除旧房30多间。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村级建设,改扩建通村路4条9.4公里,新建文化活动广场2500平米。
群众齐动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何发动群众参与?“乡贤”“能人”显身手,共发动群众3000余人次广泛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主动清扫房前屋后,清理塘堰沟渠垃圾。同时,大力引导更多群众将山场、田地、老宅基地、旧房屋、水塘和现金入股合作社,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中共孝昌县委组织部
编辑:李文莉 朱甲敏(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