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地一块块、农机一台台、劳动力一个个……这些生产要素相互分开、各自为阵,就不可能有产出,更不可能创造规模更大的财富。合作社,就是把这些生产要素组合融合的机制和平台。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5月初,春雨绵绵如丝,滋养着孝昌县邹岗镇牛迹村田间绿油油的秧苗,夏朝辉也得空欣赏这美不胜收的乡村春色,畅想秋日丰收的盛大光景,“天公要是作美,今年最少得收1000万斤大米!”景色怡人的牛迹村坐落在历史悠久的牛迹山下,这里是夏朝辉的故乡,这里是闻名遐迩的太子米“故乡”。
这些年,夏朝辉搬过砖、喂过猪,但最后他仍回归于田野,和祖祖辈辈一样,成为与土地共兴共旺一名农民。
年复一年,开垦、播种,一块块承包地流转成的大片农田里,一辆辆农机开过田野,舒展出生机勃勃的新农村画卷,而随着农田越来越广,农机手们也越来越多,生产规模渐渐扩大……
在时代大潮的遨游中,夏朝辉悟到一个很大很大的道理:当土地一块块、农机一台台、劳动力一个个……这些生产要素相互分开、各自为阵,就不可能有产出,更不可能创造规模更大的财富。必须把这些要素最高效捏合到一起。合作社,就是把这些生产要素组合融合的机制和平台。
2015年,夏朝辉带头成立了孝昌安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孝昌光辉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让农田共享
扎根土地,一转眼便是5年,光辉种植合作社流转了牛迹村1700余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全国著名的“太子米”。优质的太子米销量很好,产量供不应求,为了大面积种植太子米,合作社推出农田“共享”的理念。
农田共享又是什么说法?共享农田,避免了土地荒芜,能将农村闲置的肥沃田地通通利用起来,还能为外出务工,或无余力耕种的老乡们多增加一份收入。
合作社与农户开展两类合作,一类是全托管,农户只需自备种子,合作社从育秧到收割全包;另一类是半托管,合作社只为农户提供育秧、插秧服务。
除了流转土地外,合作社还需管理近5000亩全托管土地、近2万亩半托管土地,这样一来,质优量足的太子米,就源源不断的流向市场。
稻谷种植也并非简单的一蹴而就,从浸种到打田再到育秧,经过第二次打田后才能将秧苗插入地里。接下来便是除草、施肥,传统的稻谷种植,这是最辛苦和费时的环节,而合作社的全机械化、系统化的种植方式,能让劳动量大大减少。
村里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乐于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第一图的是不操心,第二图的也是产量高。夏朝辉介绍道,“相比人工种植,全机械化每亩起码多收100斤稻谷。”
每亩土地每年的托管费大约400元左右,丰收后农户拿到手的有500元,“农户把田暂时交给我们托管,就是共享农田的初级方式”。夏朝辉言语中透着“专家”的认识。而大家也期待着,一步步,共享农田也能升级改造,真正成为经得住考验的农村发展新模式。
共享农机也共享科技
如今的安民合作社里有着各种农机具100台套。“农户没有机械,我们就出租机械和农机手。”夏朝辉说,合作社里有16名固定的农机手,都来自周边乡湾,农户一个电话发来委托,合作社便就近“派机”。按照机种的不同,收费也各不相同,最紧俏的是打田用的拖拉机和收割机,这种方式节约了农民种植的经济成本和劳动成本,在当地大受欢迎。
在合作社对门,就是一个近3亩的大棚,大棚里装置了200个喷头,全天候对棚里的秧苗进行浇灌,绿油油的秧苗已有20公分左右,它们正等待来自着大地的拥抱。
传统“撒田”将种子直接撒到翻整好的土地里,秧苗还没长起来,杂草已经“鸠占鹊巢”,这样的大田育秧,一亩地也只能插10亩秧苗。有了农业科技,在大棚里一亩能育秧近200亩,不仅将原本30天的育秧周期缩短至22天,也大大节省了土地和人力成本。
“现在村里60%都是由合作社机插秧苗。”夏朝辉说,在合作社的影响下,牛迹村和周边几个村开始逐渐淘汰老旧的种植模式,开启了“科技种田”模式,共享走出了合作社。
市场催生共享
不仅管种管收,合作社还管卖。烘干机、碾米机将水稻加工成大米,再分品种帮助农户进行销售,夏朝辉的合作社可以一站式全包。但在他心中,有个梦想一直挥之不去。“我种了15年水稻,种的都是自家留种的太子米,想的就是‘重振’太子米。”
经过多年努力,夏朝辉注册的“八汊凹”太子米品牌,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销售市场逐渐覆盖全国。但太子米口碑虽好,产量却小,因此常常供不应求。
如今,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夏朝辉也向托管的农户提供纯正的太子米种子,已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了1万多亩太子米,农户获得收成,他再以每斤高于市场价50%的价格向农户统一收购。
在各种要素的融合中增产,在各方面的合作中共享,合作社必须把机制盘活。夏朝辉介绍说,今年他的目标就是收1000万斤以上的大米,争取拓宽市场,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