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县周巷镇新张村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戴着口罩生产。
孝昌县周巷镇新张村,一群心灵手巧的女工,脚踩缝纫机,做出的帽子漂洋过海,销往国外。
这家为浙江、福建、河北等地出口企业代工的小型帽子厂,是孝昌最早的扶贫车间之一。
疫情考验下,车间还好吗?日前,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情况。
珍惜这份家门口的工作
周巷镇新张村村委会对面,有一处废弃的小学校舍。这里,就是该村贫困户曾东梅创办的扶贫车间。
车间里,20多名工人戴着口罩,正紧张作业。车间入口,放着测温枪、消毒液。
3月8日,新张村扶贫车间申请复工复产,对车间消毒,对员工进行防疫培训。3月20日,新张村扶贫车间率先复工复产。
曾东梅公公去世早,婆婆是残疾人。结婚后,夫妻俩从广东返乡,丈夫在孝南区一家服装厂打工,她在家带孩子。2016年,她利用在东莞的打工经验,拉着3个姐妹,在自家二楼建起一个帽子作坊。
2017年,村里把废弃的校舍提供给她和丈夫做厂房,3年免收租金,条件只有一个,“优先聘用村里贫困户。”
在当地扶贫办的支持下,去年新张村扶贫车间得到扩建,最多时工人达到5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8人。
正在做帽子的汤莲花,是第一个跟着曾东梅干的贫困户。她有两个孩子,爱人患有癫痫病,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前些时,呆在家里没收入,闷得慌。上班了能就近照顾家人,一个月还能挣两三千。”她说,去年丈夫生病,只上了5个多月的班,收入也有1.8万多元。
贫困户汤金珍,三个孩子均未成年,丈夫在外务工且患有慢性病。她去年在曾东梅的扶贫车间务工7个多月,收入2万多元。“前一天得知复工复产,第二天我就来了。”她说,能挣钱还能就近照顾孩子,自己很珍惜家门口这份工作。
关键时刻还盼“扶一把”
“受疫情影响,物流不畅,货出不去,不少订单只好取消,员工也不敢多招。”曾东梅说。
最令她头痛的是,做帽子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福建、河北等地,物流成本大幅上涨。“原来每公斤原材料物流费只有1.1元;现在涨到8元,发一次货,基础运费就得350元。”
“物流成本高,今年我们没有再进货。现在做的,都是去年的存货,大约可做三四万顶帽子。4月10日左右,这批存货将全部消化完。到时候,物流成本不下降,车间就免不了亏损。”曾东梅希望武汉解封后,物流情况会有所好转。
据曾东梅介绍,扶贫车间给出口企业代加工,一顶帽子加工费2.4元左右,车间给工人2元钱,还要承担物流费、工人午餐生活费、水电等消耗,利润极其微薄,抗风险能力较弱。
创业初期,地方党委政府给了曾东梅很多支持。就拿吸收贫困户务工来说,车间每吸纳一名,每年可获得补贴2000元。“特殊时期,我们盼望更多的支持,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曾东梅说。
作者:宋效忠 黄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