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穿过蜿蜒的盘山路,穿过山林,驶入孝昌县小悟乡阳林村,一间间乡村小楼沿河而建,背靠大山,其中一间藏于路边的民房,便是刘震的故居。
推开稍显老旧的红色木门,通透的天井,木质结构的屋子,简陋的厢房,这间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老屋,似乎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属于屋主的过去。
蜿蜒的旅游公路穿过美丽的孝昌县小悟乡田堂村。(实习记者孟畅 摄)
红色故事在继续
刘震原名刘幼安,出生在阳林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1928年,13岁的刘震参加了儿童团,年幼的他扛着大刀、长矛在土地岭上站岗放哨,党支部一名负责人见刘震读过书,又能识字,便让他当了儿童团团长。3年后,在阳林村党支部的推荐下,刘震参加了徐海东率领的红军队伍,踏上了“职业革命者”的征程。
一代代后人外出求学务工,如今仍居住在这里的只剩下刘震的侄孙刘小春,也是他一直帮忙打理照看着故居。
年逾50,刘小春说他只见过这个爷爷两次。6岁时,他第一次见到爷爷,那时候阳林村还没有一条进出的道路,爷爷是翻山近3个小时回到家乡。“我一直记得,爷爷穿着军装,我一直盯着他看,只觉得这个爷爷高大、威武。”虽然看上去有些威严,刘小春说,爷爷对所有人都很亲切。
70年代末,劈山开路,阳林村终于有了与一条与外接连接的道路,虽然只是一条简易的毛坯路。时间变迁,如今阳林村有了平整的两车道,过去从阳林村到小悟乡,翻山越岭需要3小时,现在驾车只需十几分钟,还有通村班车,车票仅需3元钱。
刘小春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到乡里到县城的路通了,就连到湾里的小路也是畅通无阻。村委会旁还建起了安置房,村里的孤寡老人都住在安置房里,日子比以前好了不是一点半点。
“家族里出了大将军,我们家里人都觉得很光荣,也有军人情怀,大家对参军都很向往。”刘小春骄傲地说,现在不仅是自己家族里,就连村里的很多后辈都去参军了,都渴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祖国出一分力。
红色精神早已印在了孝昌人的骨子里,从革命先驱刘震、卢南樵、石忠汉、杨焕民,到烈士汪耀峰,红色精神在这里一代代传承着。
碧绿画卷正展开
写着“仁、义、理、智、信”、乡规民约的文化墙,整齐的绿瓦白墙,宽阔的柏油路,道路两旁是一颗颗郁郁葱葱的苗木,这里是距阳林村仅10分钟车程的田堂村。
2015年8月,驻村扶贫工作队进入田堂村时,却是另一番景象——一踩一脚泥的烂泥路、散发着恶臭的塘堰、四散飘落的垃圾……4年过去了,在工作队的帮扶下,田堂村变成了现今村民口中的天堂村。
在田堂村的后山上,75岁的石文昌正在自家的鸡场里喂鸡。虽然上了年纪,但石文昌仍坚持靠自己脱贫。1000多只小鸡,在山场上肆意奔跑,今年石文昌靠着养鸡大概可以增收近3万元。
“以前村里到了晚上7点就是一片漆黑,路都没有一尺宽,车子进不来也出不去。”石文昌打开了话匣子,工作队来了以后,给村里装上了路灯,帮大家重新修整了房子,现在村里再也没有人乱丢垃圾了。夜幕降临,村民在广场唱歌、跳舞、散步。
如今的田堂村美了,工作队也把目光放在了乡村旅游上。2017年“孝行千里”湖北省自行车挑战赛(孝昌站)就在田堂村举办,融合了小悟乡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这里将成为山地自行车越野运动的圣地。随着松姚线拓宽、小悟乡到清凉寨公路等项目完工,联通了田堂村和木兰山风景区、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以及刘震将军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旧址、黄陂姚家山“武汉抗战第一村”等红色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市场。
美好生活将到来
2014年底,在外当大厨的万宗文回到了田堂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万宗文的玖悦农家乐开了起来,自家现成的两层小楼房,一楼做餐饮,二楼作为客房。
起初,来田堂村的游客不多,生意不好做。随着旅游公路的延伸,万宗文的农家乐一年营业额能达到6万元。
截至目前,小悟乡共发展以田堂游客服务中心为龙头的农家乐20多家,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帮助100余户贫困户就业,带动周边1000余户贫困户增收。全乡发展养殖基地28家,茶叶种植面积8000亩,油茶种植面积4000亩,1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10个,发展了“古树沟”“农本然”“笔架山”等10多种农产品特色品牌。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种养加创”的扶持力度,激发了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的积极性。
如今,以田堂村为中心,小悟乡逐步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该乡充分发挥地理、交通、自然优势,以传统村落、运动休闲小镇为支撑点,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健身步道、护袋运动等活动,打造集健身、培训、养生等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带;围绕松姚线、夏小线两条线,串联向阳、项庙、笔架等传统村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围绕观双旅游公路,发展红树莓采摘、苗木花卉农旅融合示范带。开展厕所革命、垃圾清除、绿化亮化等活动,小悟乡23个村改头换面。
下一步,小悟乡将紧紧围绕创业增收、群众致富、村风文明、旅游强镇目标,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宜居宜业美丽新小镇。
记者:记者:杨勘 曾凡军 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