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1184人,耕地面积只有606亩,人均半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村集体收入为零,是全镇有名的“空壳村”……基础薄弱、人多田少、村情复杂,干部难派进,工作难开展,这是孝昌县王店镇盛畈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如今,盛畈村成了王店镇的一张名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脱贫攻坚步履铿锵、农业产业初具雏形、干群关系团结和谐。
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村委会主任盛运刚说:“2016年,省教育厅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盛畈村迎来‘翻身’的机遇,对标施策,发展产业,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强攻坚战斗堡垒
这两天,村委会副主任余少林正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忙个不停,“我们现在重点围绕完成精准扶贫的任务目标,科学务实编制好户脱贫和村出列的规划修编,真正下足绣花功夫。”
49岁的余少林一直想为村里干些实事,过去因为缺乏方式方法,总是好心办坏事,工作没有成绩,得不到群众的信任。
2016年,余少林跟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员梅新华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遇到问题,梅新华都主动与余少林一起分析解决,组织余少林等村干部到外地学习考察,借鉴优秀经验。“现在感觉解决群众问题更加得心应手了,村民遇事也乐于找我帮忙,我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也有了些成就感。”谈起自己的变化,余少林打开了话匣子。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驻村工作关键还是要依靠村干部。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针对村“两委”班子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实际,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协调盛畈村“两委”班子调整,培养充实1名年轻党员进班子。
指导加强村“两委”规范化建设,对村“两委”班子履职办法、村务民主评议等30余项制度规定进行修订。工作队队员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结对帮扶村“两委”班子成员,督促落实“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提高村“两委”班子的群众凝聚力和攻坚战斗力。
推动和鼓励全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公共厕所、垃圾池等公共设施得到有效维护,实行村党员包保责任制,明确具体责任人和管护人,让村级公共设施建得起、用得好、长受益。
增强驻村造血功能
“4月种植,12月收获,整个生长周期为8至10个月,完成采摘后除皮切片真空包装,直接销往黄冈。”盛畈村鼎盛农业合作社山药种植基地,农场主盛刚喜逐颜开。
鼎盛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主要种植佛手山药,网络60余户农户,其中有31户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贴补家用,人均增收2.6万元。
该项目由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长陈以民帮忙引进,“我去黄岗武穴考察时,发现山药的市场前景大并且效益好,就与老板联系,将山药引进到盛畈种植,希望能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培育扶持主导产业是驻村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帮助盛畈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发挥盛畈村鼎盛农业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土地流转、租赁、联营等形式,在原有80亩蔬菜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新增50亩种植佛手山药、土豆等作物。
工作队利用省财政10万元驻村帮扶资金,扶持丰泰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黑山羊养殖,培育养殖扶贫产业,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集体增收1万余元。“合作社不仅流转了我家的土地,还给了我一份工作,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我很满意。”贫困户陈坤和在合作社就近打工,年收入1万多元,全家在2017年成功脱贫。
真心实意解民所难
在培育主导产业的同时,工作队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帮助落实小额信贷和扶贫专项资金140万元,12户贫困户通过光伏产业带动,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村集体本年度增收3.5万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9.5万元。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黄金。”工作队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组织协调厅机关24个处室的45名机关干部与86户贫困户“结穷亲”。
厅基教处干部王立彬包保贫困户陈建新。由于儿子残疾,陈建新和妻子一直在家照顾,靠种田维持生计,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王立彬根据陈建新家的情况,为他家制定稻虾综合种养的脱贫策略。一开始,陈建新很犹豫,认为自己没有经验,怕会失败。王立彬多次到他家中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
去年11月,陈立新流转12亩土地开展稻虾养殖,“一期虾苗已经收益,纯利润有5万元,二期虾苗已经投下去了,目前长势很好。”说起家里的变化,陈建新喜上眉梢。
畅通的道路、明亮的路灯、越过越好的日子,点燃了盛畈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