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这个专业合作社用科技种出优质大米,惠及周边15个村!

06-19 16:13   0 孝昌电视台  

6月5日的傍晚,孝昌县邹岗镇牛迹村。初夏的清风,轻柔地拂过田野,绿色的稻浪荡起阵阵涟漪。

最早一批的早稻已长出一臂多高,45岁的夏朝辉蹲在田埂上,细细地察看着新一季的“宝贝”,偶尔拔出两株有些枯黄的秧苗。“瞧,这一株已经开始打苞了。”说着,他黝黑的脸上堆满了惊喜。

乡村振兴,关键要实现产业振兴。从小农户,到种粮大户,到成立专业合作社,夏朝辉步步登高,越来越接近农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梦想。

回来是为了更好出发:心安理得当农民

曾经,夏朝辉也跟同乡人一样远赴异乡做过建筑,进过工厂。1998年,25岁的他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选择回到牛迹山下,心甘情愿地当回农民。

他养过鸡,喂过猪,还养了鱼,但因为遭遇疫病,收入并不理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牛迹山一带土壤优质,尤其富含锌和铁,八汊凹水库更是水源充足,水质纯净,由此生产的稻米——太子米,是全国五大优质米之一。

头脑活络的夏朝辉认定了,太子米将是带活这片故土的最好选择。

他决定流转田地种稻谷,种植规模很快从30亩扩大至100多亩。2001年,夏朝辉又敏锐地抓住了国家大力度进行农机补贴的政策红利,花费近20万元陆续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各一台,既方便了自己,又能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全部收入加起来,两年就收回了成本”。

在他的带动下,2002年后,周边陆续涌现出一二十个农机手。夏朝辉的个人种植面积,已逐渐增至200多亩。但是一个人、三台机械的耕种能力,逐渐让他力不从心。

怎么办?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念头,随即闪现。

2015年,夏朝辉召集七八个志同道合的农机手和四五个种植能手,分别组成孝昌安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孝昌光辉种植专业合作社。

此后,夏朝辉和小伙伴们的种植规模“一路开挂”,以每年翻一番的增幅不断扩大,目前已种植水稻3000亩,全部都是太子米,流转范围包括旗杆、香铺、牛迹三个行政村,各种农机具100多台套。合作社为种田大户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2万亩。

田野上的科技“盛宴”:农业智能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机械,能解放劳动力。智能化,才能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6年,安民农机合作社投资近40万元,建起一座1600平方米,拥有200个喷头的智能化育秧大棚,推广大面积硬盘育秧。

记者6月5日在这个大棚里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左边,一片20天秧龄的秧苗,整齐地分布在一块约80厘米长、20厘米宽的秧盘上。右边,四五天秧龄的秧苗已长出一两厘米,泛着白,透着绿,被细密的水雾笼罩着。

每一片秧苗最显眼的位置都悬挂着温度、湿度仪。正在工作的师傅告诉记者:“只要温度一到30摄氏度,大棚上方的遮阳布会自动关闭;而湿度一到75%,喷头便会自动喷水,让秧苗热不着,也渴不着。”以前育秧却要“早上揭薄膜,晚上盖薄膜,一不小心秧苗就会因为温度高而被烧死”。

如今,机械化、智能化的元素已经覆盖了合作社种植的全过程。无人机喷洒农药,能实现1分钟一亩地的高效作业,避免了农药对人体的伤害;收割智能化,能让大米“脚不沾地”,直接烘干,不会二次污染。

生产智能化还极大地解决了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实际难题。合作社最高峰的用工一天也不过20人,“辅助机械照顾不到的边边角角”。

餐桌上的供给侧改革:步履铿锵的创牌之路

层峦叠嶂的山峰,脚下是绵延的波浪,这是2017年9月,光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他们的太子米注册的商标——“八汊凹”。

伴随人们由过去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夏朝辉希望复兴这个“贡米”品类,推动这场餐桌上的供给侧改革,从而牢牢抓住市场。

他算了一笔账:太子米的每亩销售额最高能达到5000元,最低也有2500元,而粳、糯稻的每亩销售额最多不过1500元。太子米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但是要确保其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

他们首先从生产源头确保太子米的品质,水源来自无污染的八汊凹水库,肥料尽量采用农家肥和符合标准的复合肥,通过轮作等方式除草以期减少使用农药,等等。

品种选择精准,品质优良上乘,再加上有品牌“加持”,太子米已被评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去年,合作社的3000亩太子稻,加工大米75万公斤,供不应求。在外的孝昌乡亲更是其忠诚“粉丝”。一位在广西南宁的夏姓老板从2013年开始,每年过年都要买太子米,今年春节,更是一口气买了2500公斤。

形散而神聚:专业合作社串起小农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夏朝辉依托安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光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服务周边农户,并带动一批种植大户和小农户成长。

李红波是方集的种田大户,有近200亩农田。“自从合作社有了智能化育秧大棚,我就省心了,”原来,光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订单式”育插秧一条龙作业服务。农户只需买好种子,便可坐等合作社插秧,大大节约了人力。

近两年,在夏朝辉的示范带动下,一些本已外出的青壮年开始返乡种田。30多岁的香铺村村民王文进就是一位。原本在广东打工的他,为了便于照顾父母和2个小孩,2014年回到家乡。

他主动找到夏朝辉询问种田效益,得到鼓舞后信心大增,当年就购买了旋耕机和收割机,流转了100多亩农田。但是,由于没有做好病虫害防护,当年有部分减产。次年,在夏朝辉和合作社的指导下,他科学做好植保规划,收入达到预期,“今年,又新增了200亩地”。

周兴村村民周军鹏也是外出返乡大军中的一员,同时也是安民农机合作社的成员。他购买了大型进口旋耕机,共流转土地100多亩,去年收成稻谷5万公斤,全部交由合作社打包统一销售,收入达15万元。

合作社还为小农户提供“托管服务”,解决了农户不愿种、农机大户“吃不饱”的问题。目前,这部分托管种植面积约2300亩,涉及农户530户,带动农户增收69万元,其中贫困户106户,带动贫困户增收12.7万余元。他们还主动为160余户贫困户免费提供 农机服务,仅此一项就为大家节约了费用11万余元。

土地被流转的村民,则可以到合作社“上班”。合作社每年为此支出的劳务费达60万元。

“如果说合作社是根‘藤蔓’,那它串起的便是新时代农村的新希望,”念及未来,夏朝辉有担忧,更满怀信心。

来源:孝感日报

记者:秦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