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磙、石碾、石桥
石磨、石板路、鲁班石像
走进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
宛如走进一个石头大观园
王店镇磨山村以出磨闻名
在磨山脚下生活的人们
因为这座山也练就了石雕本领
过去,磨山村樊家湾石雕工匠辈出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
打石磨的匠人越来越少了
樊月东便是其中坚守的佼佼者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
樊月东的匠人匠心
1
初次邂逅,生计使然
1965年,樊月东出生在磨山村樊家湾一个普通的家庭。为了生计,他在高中毕业后就跟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以石头为生,开始跟随舅舅学习石雕。
石头雕刻有着复杂而严谨的制作程序,从石材质量的选择、抛光,到上色、勾勒轮廓、减荒、整理造型、精雕细刻和打磨等,要经过七、八道工序。要想雕刻出好的作品,需要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简单的需要几天,复杂的甚至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樊月东由于有美术功底,学起石雕较其他人来更加得心应手。舅舅的亲自指导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他很快便能够独立完成作品。
渐渐地,樊月东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石匠了,一年的收入也有3、4万元,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雕刻这门手艺,樊月东曾收过3个徒弟,但由于制作工序繁杂,又苦又累,没有一个人能坚持到最后。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且石雕工艺伤身体又费力气,工价又低,很多匠人渐渐转行,放下了陪伴多年的钻子、锤子,外出务工。樊月东也跟村里许多中年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
2
再次拾起,为了传承
樊月东40岁外出打工,被迫放弃石雕文化近10年后,2015年,磨山村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从前以石磨闻名的乡村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但是许多烙有几代人记忆的老房子、老建筑,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被夷为平地,不复存在。如何能让一批批承载了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老建筑延续和重生,成为摆在建设者眼前的难题。
磨山村乡贤樊益良建议:“磨山的石雕文化不正是让历史记忆恢复的有力依靠吗,同时石雕文化本身就是传统记忆呀,让土生土长的老匠人用石雕建设美丽乡村就是一举两得。”村“两委”多次与樊月东进行联系,希望他能够回来帮助家乡建设美丽乡村,弘扬磨山的石艺文化。
彼时樊月东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连走几步路都分外艰难。家人都劝他:“你的身体吃不消石雕这么辛苦的活儿,还是不要答应。”但是樊月东内心深处坚守着对石雕行业的一份热爱,他渴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雕刻。“石雕是咱们磨山村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怎么把它传承下去,如今就是很好的契机,我不能放弃。”最终在樊月东的坚持下,妻子搀扶着他加入村级美丽乡村建设的队伍,进行石雕创作。
在2015年—2017年,两年的时间,他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炯合作完成了《水》、《叶》、《一》三幅石雕作品。他还积极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动员村民就地取材,协调指挥了村史馆、石艺博物馆、石艺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3
俯下身子,潜心研究
磨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石文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省内外游客和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找樊月东打石磨的更是数不胜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已过不惑之年的樊月东更多的是婉拒。他说:“打出一个成功的石磨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如今,我进行石雕创作更多的是为了传承民间手艺。”
石雕作品成功与否,手艺固然重要,石材同样重要,寻找优秀的石材占据了他创作的大部分时间。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都会坚持每天上山采石,力图找出磨山上最完美的石材。
在将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樊月东自信地告诉乡亲和同行:“磨山春水堂这一块的石头在整个磨山石质是最好的,这个地方的石头比任何地方的石头都要硬,又很耐磨,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不二之选。”
“坐落在磨山村村史馆东侧的鲁班像,是樊月东耗时一个月时间打造出来的,每天深夜都可以看见樊月东拿着钻子和锤子在敲打的身影,有时候看着他腰痛难忍,却依旧在坚持……”磨山村党支部书记齐平衡红了眼眶。
“大家现在看到的成品鲁班像,其实还有1个‘兄弟',在我看来也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没有达到老樊的预期,被他毫不犹豫舍弃了,那可是他熬夜十几天的成果呀。”与樊月东共同创作的胡松林说。
“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创作一些优秀的作品,用这种方式把石雕文化延续下去,作为历史不能够只在书上看到,能够看得见、摸得着那才是最好的。”谈起未来,樊月东表示。
向匠人樊月东致敬!
有空一定要去磨山村
感受“石头大观园”的魅力~
来源:槐荫旅游